查看原文
其他

树米科技联合创始人 & CTO 暨家愉:技术创业那些坑

2017-12-19 暨家愉 TGO鲲鹏会

12 月 11 日,EGO 北京分会会员、树米科技联合创始人 & CTO 暨家愉作为 EGO 线上分享第四季的嘉宾,以直播的形式与大家共同探讨了「技术人创业的那些坑」。本文根据当天直播内容整理。

口述 | 暨家愉
整理 | 李雨侬

大家好,我叫暨家愉,是树米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 CTO ,同时也是 EGO 北京十四组的成员。今天我分享一些自己的创业心得,希望与想要创业的和已经创业的 EGO 会员一起交流。

对于创业的初心,主要有三点:

  1. 本人是一个热爱技术的人,很享受技术创造过程中的成就感;

  2. 因为自己一直在创业公司工作,喜欢创业公司给予每个人一个快速成长的平台,并且能够让自己持续的进步;

  3. 希望给自己新的挑战,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体验创业这个旅程。中国这几年互联网发展的势头很猛,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加上之前积累的技术能力和商业触觉,希望能够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去到一个更高的层次。

基于 eSIM 的移动网络链接方案

树米科技是小米和顺为资本联合投资发起的生态链企业之一,我是树米的联合创始人兼 CTO 。我们的业务主要是智能硬件提供基于 eSIM 的移动网络连接方案。麦肯锡分析指出,到 2020 年,全球物联网设备会达到 500 亿个,eSIM 技术可以帮助这些智能硬件更好地连接到网络,实现更便利的人机交互。树米科技主要提供的三个产品是:

  1. eSIM 通讯软件方案 —— 在现有的硬件通讯平台上直接移植我们成熟的 eSIM 解决方案;

  2. 集成软硬件服务的通讯模组 —— 直接使用我们包含 eSIM 功能的通讯模组( 2G 模组、4G 模组);

  3. 物联网大数据管理平台 —— 为传统制造业厂家提供便捷的物联网设备管理平台。

创业走过的那些坑

一句话形容创业后的体会 —— 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创业可真不止是敲敲代码而已。

搭建团队之坑:
理想的团队就像复仇者联盟

做产品之前,搭建团队是非常重要的。要做好一家公司,做好一个产品,不可能一个人单打独斗。理想的团队就像复仇者联盟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技能,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,在不同的地方给公司、给产品帮助。

现实情况是对于初创公司,除非拉上自己的好友一起,否则早期想要找到能够独当一面的人非常困难。

我一直在 Boss 直聘上面搜简历,但是普遍质量比较一般。能够找到不错的一般都很少回复或者表现得很冷淡。我一直觉得其实我们做的事情是一个伟大的事业,前景非常好,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没能得到对方的热情回复。

后来换位思考,发现其实对于每个求职者来说,很难分清楚到底一个公司(特别是一个早期创业公司)的业务方向是否靠谱。要求对方在接触的同时展现出很大热情,其实是不现实的。想通之后,其实最好的做法就是放下身段,对于人才一定要多接触交流,尽量以真诚打动对方。另外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,我很愿意让爱学习、有潜力的年轻人加入团队。我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加上公司的平台,让他们可以快速成长。

技术选型之坑:
选择工具背后的逻辑

我之前长期在国外,没有特别了解国内技术的使用习惯。在刚开始做系统服务器架构的时候,我选用的是 Play Framework ,这直接带来一系列问题:

  • 增加招人成本。当时市面上大多数程序员都习惯用 SSH 或者 SSM ,基本上招不到熟练使用 Play 的人。所有工程师招过来都需要现学现卖;

  • 社区不成熟。在 2015 年,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 Play 社区。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只有两本书和官网的文档。但是因为版本升级的问题,书很快就已经不适用。因此只剩下文档了;

  • 版本不稳定。即使是小版本升级,有时候也会让 API 变动比较大,或者是实现逻辑已经变化。这样最大的影响就是当你想要使用某个新特性而升级的时候,可能要因为版本兼容性的问题,导致你的业务系统需要一些额外的改动。

所以,在选择一个工具之前,你还需要思考:

  1. 用人成本是否高,在市场上是否容易找到你需要的人;

  2. 当遇到问题时候,有没有一个社区 / 网站 / 书籍 / 人可以快速咨询,找到答案;

  3. 软件版本是否已经成熟,包括工具自身和负责维护这个工具的团队。

过度设计之坑:
微服务只是看上去很美

从 Play Framework 过度到 Spring Cloud 之后,我开始尝试微服务,以便于快速响应业务的需求变更和发展。但是很快,我发现微服务在创业早期弊大于利,原因包括:

  • 开发效率低 —— 本来很简单的类方法之间调用的问题,现在必须添加服务接口严格区分界限,反而拖慢了开发进度;

  • 本地开发资源消耗大。本地开发是一个非常笨重的过程,需要同时开启多个服务导致电脑资源不够用。

  • 服务多,管理成本高。因为服务之间的接口更迭问题,加上创业早期业务变化快,经常一下子需要改好几个服务,这样就导致了部署和版本管理的难度加大。

以上是使用微服务中遇到的障碍。其实在创业公司团队比较小的时候,不太适合把服务拆得太细。从业务的角度出发,一开始业务范围不广的时候,也没必要将业务拆分开。设计架构的时候,要记住的一点是,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最关键。

路径选择之坑:
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

之前我在国外看了很多创业公司工程师的博客,很期待用在自己公司和团队。在用的过程中,我发现,别人家高大上的经验未必适合你。

不管是团队结构、文化、环境还是经验,都没有办法直接把别人的方法套到自己身上。别人的方法论是一步步进化过来,如果直接跑到最后一层,我们是没办法像人家把中间过程做到那么好的。

我的一个观点是: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做起,有总比没有强。先把基础做好,把一个最简单的事情做出来,等大家熟悉之后,再慢慢反思和继续进化。项目 /团队管理和做产品研发一样,通过反复迭代来提升效率,提高质量。

CTO 定位之坑:
CTO 不等于技术最牛

在创业之前,我总是觉得 CTO 就应该是最棒的,技术就应该是最强的。真正创业的时候,我发现 CTO 未必就是最强的。

最强的 CTO 反而容易成为瓶颈:如果架构师不够强的话,那么我们不会放心地让他自己做设计,很多东西就需要经过我的决策 —— 这很容易就让我成为瓶颈。特别是我不再负责代码实现时,有些细节我会忘掉,这样在做架构设计时,还不如他们自己来设计得灵活和准确。

最强的 CTO 导致招聘质量差:如果我潜意识里认为我是最厉害的,那就会导致降低招聘门槛,招募没那么强的人,引发严重的连锁效应。我认为,招聘更应该找比自己技术强的人。

最强的 CTO 无法摆脱木桶效应:如果每一块木板都是 CTO 最强,那么 CTO 在哪一个领域比较弱,公司在那个技术领域就会比较弱。所以 CTO 应该为公司业务所涉及的每个技术领域找到最强的人,确保公司总体的技术实力。

最强的 CTO 脱离了 CTO 的功能:我认为,CTO 不是技术型人才,而应该是综合型人才,他不该只关注技术,应该关注更多更广,比如新技术,我们是不是该使用?新技术对我们有什么影响?比如业界技术变化对我们的产品会不会有影响?很多时候,这些纯粹技术之外的东西都需要 CTO 观察和考虑。

最终,CTO 的技术广度应该是优先于深度的,我觉得,在一定程度上,CTO 决定一个公司的技术下限(因为哪里需要补锅都能找到 CTO ),而不是上限。

加入 EGO 半年以来,我对自己和技术管理都有了更好的思考和理解。同时,我也很感谢我们 EGO 北京 14 组的全体成员,每次参加小组活动,我都能吸收到很多不同行业的知识。特别感谢 EGO 和 EGO 的会员,也欢迎大家积极申请加入 EGO 。 

Q & A
自己创业建立公司和在创业公司中工作有什么区别?

创业公司工作,关心的是需要我做什么,一般这些都会比较有目的性。作为一个技术人,在公司里面发挥的作用一定跟技术相关,而且必然与技术相关。无论是编程,测试还是运维,基本上不会超出技术相关的领域。

自己创业的话,关心的是我需要做什么。作为公司的合伙人,只是关注技术上面的事情并不够。眼睛还得时刻关心着公司业务运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,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考虑如何解决,排列优先级等。非技术领域的问题可能占到日常工作的 20 - 30% 。

make it happen 如何在团队内有效地传达和执行?

跟团队反复强调,并且说明白如此执行的原因。反复强调有助于提高印象,有些同事可能潜移默化地就会开始改变工作的方式。说明如此执行的原因也很重要。

我在跟一些工程师聊天的时候,他们会表达出希望了解公司目前的方向与策略的问题。这类非“码农”心态的工程师,我是比较看重的。特别对于这类人,说明白为什么先 make it happen ,让他们工作时候明白自己工作的目标,对于他们的工作成就感而言意义很大。

- End -


推荐阅读

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

易观 CTO 郭炜:技术管理从 0 到 1 ,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